《中華遺產》雜志是由中華書局主辦的中國第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文化遺產類雜志。它圖文并茂,全面、系統、及時地反映中國遺產現狀、內蘊、保護及動態,充分展現了各類遺產獨特的自然狀態和人文底蘊,較為深刻地探索了遺產熱點問題背后蘊涵的文化動因,對遺產的管理、開發、保護、立法和技術手段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雜志不僅是讀者了解自己國家及世界不同區域歷史、自然和人文重要窗口,也是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的重要參考資料 ,更是人們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平臺。
創刊于2004年12月,由中華書局主辦,協辦:中國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中華遺產》是中國第一份全面關注自然、文化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權威雜志。
《中華遺產》雜志是中國遺產地和將要申請成為世界遺產的地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溝通的重要通道。
宋代文人的聚會,往往是以品茶的方式進行。而其中的種種細節通過畫作流傳至今。下圖是宋徽宗所繪的《文會圖》,文人們齊聚一堂,環桌而坐,啜茶品茗。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有茶相伴,有同道相談,這份悠閑也是讓人陶醉。
在哈尼族歷法中,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被當作新年的開始,相當于漢族春節的大年初一。在眾多的慶祝活動中,最熱鬧的要數“長街宴”了。家家戶戶抬出自家可口的飯菜,匯入一條宴席的長龍,彼此邀約,共飲同樂。紅河州的綠春哈尼族“長街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收入“吉尼斯之最”,號稱“世界上最長的宴席”。紀錄是:3050桌,長4000多米,參與人數1萬有余。
《中華遺產》雜志愿與同道一起,以關注遺產為起點,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將來。
如今,我們使用榨汁機來制作果汁,而在古代有種榨汁機稱為“榨床”,使用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南方地區主要用來它榨甘蔗汁,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賞》中稱其為“甘蔗床”。如圖,這件楸木雕花甘蔗床雕花精致,易于使用。雖為清代之物,但保留了一些明代家具簡潔大方的特點。類似于小板凳似的機身上有一個凹槽,方便汁液流入下方的容器中。工作原理與杠桿類似,只要手柄端下按就能榨出蔗汁。
這件漢代文物名為“染器”,由杯、爐、盤組成。考古出土的這類器物,上部的杯子有的自名為“染杯”,下部爐子自名為“染爐””。《呂氏春秋?當務篇》記載,齊國勇士吃肉時“具染而已”,高秀注解:“染,豉、醬也”,由此可了解,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醬為主的調味品。
學術之家網創辦于2010年,注冊資本金500萬元,現有職工150余人,公司合法持有《企業營業執照》、《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銀行開戶許可證》等相關牌照。學術之家主要從事期刊訂閱及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互聯網信息服務),本站所公布信息均由專業律師團隊進行把關,是受法律保護的第三方獨立雜志訂閱及學術增值服務平臺。
雜志訂閱屬于預付款業務,訂閱后不建議退款,如客戶單方面執意退款,將扣除訂閱費用的14%。訂單配送時間以起刊時間為準,如需修改起刊時間請務必聯系客服。本站提供正規機打全額增值稅專用、普通發票,支付成功后可單獨寄出。
大促期間購買的,價格超值,質量絕對有保證,已經閱讀了,內容豐富挺好的,雜志包裝很好,沒有問題。看完再去學術之家采購。物美價廉。十分滿意。謝謝。